发布于:2016-12-15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人文社科
那些使者的历史意义
作者: 何玉娥



  1

  《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一书是丝绸之路系列丛书的开山之作,是徐兆寿老师和金鑫师兄合力完成的。徐老师之前主要是做报纸编辑,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后来调到旅游学院,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研究,2012年学校成立传媒学院,将他任命为学院的负责人,他便只好将研究方向再次调整为影视文化研究和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所以他的研究颇为庞杂。所以,上导师小课时,便会听到导师一会儿文学,一会儿影视,一会儿中国传统文化,一会儿又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我们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读的书少得可怜。

  在他谈到丝绸之路时,他总是有些愤愤不平,他觉得整个世界都不了解丝绸之路和中国,更不了解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给中国一个应有的文化地位。所以,他要重新写作丝绸之路。这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

  当然,自丝绸之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针对它的研究已经不胜枚举。但以全新的世界史观立足中国西部文化的系列丛书少之又少。面对西方引以为傲的近代史,这本书就如无垠戈壁上骋着天马拿着利剑的首领,冲进喧嚣的都市。是穿越的闹剧?还是首当其冲的胜利?这本书都将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历史和文明总是均衡发展的,在古罗马帝国迅速崛起衍生出文明的同时,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也在以一只雄狮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当时的汉帝国不仅在领土范围上,而且在人口数量上和罗马帝国相当。近百年间,丝绸之路作为联接欧亚大陆的纽带承担着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艰巨使命,而行走在黄沙漫卷中的使者则如同点缀在丝路上熠熠生辉的宝石。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公元1500年前欧亚大陆的历史就是世界的历史,而新兴西方世界的迅速崛起则是公元1500年之后的事了。

  2

  在以往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系列丛书中,使者的分量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他们有多少丰功伟绩,健忘的历史兴许早将他们掩埋在驼铃漫漫的沙漠死海中。而今重提使者,他们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礼记·投壶》曰:“司射、庭长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这是使者在礼记中的解释。而今天谈及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他们的身份是多重的,在那个时代使者起到互通贸易往来、安抚边疆的重要作用。现如今,他们则是横贯古今联接两个时空的媒介。通过使者个人的人物命运来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使者也许是渺小的一粒沙尘,在浩瀚的历史中找不到任何影踪,但在他们所处的年代,他们却曾是某些地区稳定人心的象征。他们在异国他乡开启与众不同的人生体悟,从而助推历史进程。

  抱着质疑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第一章讲述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均以遗憾告终,一次是大月氏“志安乐,又以自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另一次是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弥夫人,未果。历史给予了他更高的评价,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的两次出使均以失败者的姿态狼狈归巢。如今张骞的塑像沿着丝路漫道穿行在西北高地的旅游胜地,高大雄浑、英姿飒爽的背后谁知当年“凿空”的苦涩。历史刻意将迫于改变命运的筹码抹去,赋予他使命带来的光环。确实该承认这种选择对后继者的鼓舞,但张骞的人生悲剧,也令人唏嘘。穿越岁月的折痕,命运却潦草回复。

  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中提到,当我们进入一个西方的统治地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都遭遇压力的时代,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确会令人感到不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计划以及中国为此将做出巨大投入。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横跨欧亚大陆长达7000英里的渝新欧国际铁路已经通车,可以从中国直接到德国的杜伊斯堡。整个旅程只需要16天。中国在当地与地中海之间的国家开办了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昔日被黄沙掩埋的丝绸之路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丝绸之路为我们开启新的历史,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视角。

  3

  提到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凿空第一人张骞、巾帼不让须眉的冯嫽、流放十九年的苏武、弃笔从戎的班超可谓耳熟能详,关于他们的记载和传说也更完整。而在这漫漫丝路上,有多少使者还没来得及走进我们的视野就被黄沙吞噬在彻骨的黑夜里。

  这里要说说不战而解的车师之围。汉简中使者常惠的被发现,全拜探险家斯坦因所赐。1907年斯坦因打开了中国的西北角——敦煌。常惠在封侯后四出西域,对他的记载也在细沙掩埋下渐渐展现出一代英雄的气概。常惠曾跟随苏武出使匈奴,耗费十九载青春。苏武被流放北海之后,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而汉朝使者问及苏武的下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常惠心生一计:教汉使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惊,遂放人。常惠这个名字在丝路历史上出现过数次,除了合围之战的确信,最具有说服力的是不费一兵一卒而解车师之围。常惠是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家。自汉武帝开始,汉朝与匈奴之间围绕车师的征战不断。车师几次归降汉朝,但又因招致匈奴攻击而立场游离。直至汉宣帝公元前68年,汉朝侍郎郑吉屯田渠犁攻打车师,车师投降,匈奴出兵围城数日。汉朝派常惠解围,行至车师以北一千余里的地方,斩断匈奴去路。郑吉安全出车师。

  再说说王玄策,一位三次往返于大唐和印度摩伽陀王朝的使者。历史上对他的传奇说得太少。前有常惠文韬武略,后有玄奘求取真经,低在尘埃里的王玄策想要突出重围远比预期想象得要艰难。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期间,戒日王尸罗逸多过世,大臣阿罗娜顺谋反,司机攫取王位。派兵伏击史团,身陷囹圄被俘。冒死越狱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生擒阿罗顺那。创造一人灭一国的军事奇迹。

  4

  《丝绸之路上的使者》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开山之作。也许是使者们的逃亡命运牵动着我们读下去,也许是丝路文明下唯美落幕的夕阳让你爱不释手。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通过十八个故事串联丝路历代的使者荣光,具体而不失起伏。这样的故事叙述方式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说减少了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感。而作者的立意也是很客观的,前十三章主要写从长安出发的本国使者的事迹,而后五章则是以带有侵略色彩的探险家为主展开叙述。站在丝路文化的高地上,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因侵略而打开的文明之门。倘若这段侵略的历史消失,也许丝路会是另一番模样。

  大量的文献资料,清晰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唯美流畅的笔触让人在追忆繁华的同时又体会到复兴的勃发。一本书读过总得给自己留点什么,被人思考和探讨不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吗?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