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12-23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人文社科
书香四溢的大师丰碑
作者: 梁志刚


     《中华国学大系·季羡林》6加1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作为季先生的弟子,我十分感谢出版社的各位编辑和这套图书的策划者王佩芬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翻阅这套新书,爱不释手。此书装帧印制精美,典雅大气;文字、图片清晰,书香四溢;文章选排校对精心,一丝不苟;使用文图六加一的形式,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因而堪称精品。此书不仅可以阅读,而且可以欣赏;不仅值得插架、而且值得传诸后世。手捧这套新书,我想到季老对清华大学风格的概括:“清新俊逸”。用在清华出版社的这套新书上,也恰如其分。

  清华大学是季羡林先生的母校,86年前,他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求学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当年旁听陈寅恪先生和朱光潜先生的课,埋下了他待发的学术之轫。他说:“我在清华四年,有两门课对我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有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教翻译文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使我终生受用不尽。虽然我当时还没有敢梦想当什么学者,然而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精神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我的内心深处。如果说我的所谓‘学术研究’真有一个待‘发’的‘轫’的话,那个‘轫’就隐藏在这两门课里面。” 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经历了多年的艰苦跋涉,终成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一座高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生命和学术成就,与清华大学密不可分。清华大学的国学传承,源远流长,大师辈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为中国学术留下了永不退色的历史华章。当年清华校友中的“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和吴宓都是季羡林的老师。读一读1919年陈吴在美国关于中西文化的议论,与80年代季羡林关于东西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和文化交流促进人类进步的论断,不难看出二者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十分明显,证明季羡林先生乃抱薪传火之人。不仅传火,而且发扬光大,成为世人景仰的学术泰斗。清华大学在1952年以后,约30多年改为工科大学,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为综合大学。季羡林先生一直关心并不遗余力地支持清华的文科建设,寄予厚望。2001年,季老在《名家绘清华》一书的序言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最近若干年以来,清华在努力恢复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我到清华参加会议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作为清华的老校友,我师父关心母校的发展,只要又可尽力之处,我一定尽上我的绵薄。这里面难免掺杂上了一点报恩思想:没有清华,就没有我的今天,清华园毕竟是我的学术生涯起步之处。”清华大学没有让季老这位老校友失望。这套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例证。

  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华国学大系”,所涉及的作者均为一代硕儒,群星璀璨,这是广大读者的福音。丛书策划者王佩芬老师将季羡林先生卷定为首卷,这不仅因为季先生在学术上崇高的地位,更因为先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展示的道德与智慧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将季羡林先生卷定为首卷,真乃实至名归。这套书以《不喜亦不惧》《尘世有清欢》《寸心游万里》《风雅师友间》《读书万卷香》《国学莫等闲 》影像集《一代学宗季羡林》,选文精当、雅俗共赏,而清华园就是他的首批作品的原产地。六本文集,一本相册,展现一位达观智慧、爱国孝亲的忠厚长者,一位尊师重友勤奋笔耕的高校老师,一位锲而不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问大家,一位侠肝义胆、铁骨铮铮的文化战士,一位具有八万里开阔眼光和五千年思想深度的文化巨匠,一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东方史学家的方方面面。通过这套图书,把一位国学大家的方方面面展现给广大读者,足以让众多的读者受益。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通过人来传承的。近代以来,涌现的众多学术大师,包括季羡林先生,令人景仰,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作为读者,我期盼和预祝清华大学出版社各位老师、王佩芬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在这个国学大系中,为我们国学的碑林,竖起更多的丰碑。为后学者竖起更多的样板,以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两个100年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