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9-25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人文社科
推进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研究
作者: 刘艳

  

      集聚是大多数产业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农业也不例外。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业空间分布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和地理集聚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特色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空间布局的显著特征。而且,打造各级地理层面和各种形式的农业地理集聚区,促进农业地理集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者地区重要的产业政策和空间布局政策。然而,相较于学界关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地理集聚研究来说,学界关于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的研究显得较为“冷清”,可以查阅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关于农业地理集聚系统而又细致的深入研究亟待展开。山东师范大学肖卫东副教授的《中国农业地理集聚:分工-空间外部性的理论视角与实证检验》一书,为这一研究领域增添了一部精品佳作。

     该书具有独特的理论视角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作者细致梳理了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和空间外部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地理集聚研究的“分工—空间外部性”理论模型。在农业领域,因为也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因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农业地理集聚研究中具有适应性。在“分工—空间外部性”理论模型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该书构建了关于农业地理集聚的“自然资源禀赋—空间—空间外部性—制度”的四维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来分析影响农业地理集聚的主要因素。显然,该书将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该书的两个重要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从“分工—空间外部性”的独特理论视角对中国农业地理集聚进行系统和全方位的理论剖析,并尝试性地把新经济地理理论应用于农业地理集聚的研究分析中。这些都是该书理论价值的显著体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