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11-01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人文社科
让烽火岁月充满诗意
作者: 杨佳君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是一座挖掘不尽的思想宝库,他通过《仰望星空》告诉人们: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无论历经多少失败、几多失意,都能将希望长存于心底;他通过《我心无惧》告诉人们:活得最开心的人是那些能够迅速转换兴趣的人,能够在任何时候享受做任何事情的快乐;他通过《对话寂静》告诉人们:如何在书中看闹剧、会熟人、赏美景,如何在书外爱生活、真性情、笑人生。而如今,随着一本《我生永安》的问世,这位剑桥学者再次用他空灵、深邃的笔触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战争观:即便在烽火岁月,生活也可以饱含诗意。

纳尔逊:像恨魔鬼一样恨法国人

《我生永安》是一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亚瑟·本森与各位友人的通信集,彼时,西方世界充满对德国的仇恨。而本森却在一封信中通过纳尔逊的故事告诉世人,“因为自己的妈妈恨法国人所以让自己的学生也都恨法国人”是很荒唐的,因为一百年后,法国人变成“勇敢、礼貌、友爱、真正的骑士风度”的代名词,根本不存在永久的国家仇恨这回事。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仇恨”是“战争”自然而然的衍生品。然而,作为独立学者,本森却是这样看待战争中的仇恨的:“恨一个国家,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儿童这类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像让我恨每一个名字叫布朗的人一样。我需要一个更好的理由。我极不喜欢并且憎恨德国的精神、德国的方法、德国的装腔作势和自以为是,但我也相信,在德国有成千上万温和、诚实、勤劳的人们,他们处于极度迷惘之中,并无侵略的意愿,只希望允许他们做他们的工作并过上舒适的家庭生活。只因为这些人是德国人而憎恨他们,这种思想是毫无意义的。我认为,对待这种仇恨的最好方式,是像我们的士兵那样,公开嘲笑这种思想。因为这样会显示出那不是一种伟大、高贵和辉煌的情感,而是一种小气、妒忌、怯懦和多疑的情绪,非常类似于某种错乱。”或许,每当我们因为某个新闻事件而瞬间燃起对整个民族的仇恨时,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本森这段话。

拿破仑:权力从来不是可笑的

如果说权力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或许有失偏颇,本森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我认为,对权力的喜爱使某种邪魔扭曲了令别人快乐的愿望。它使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相信人所具备的认为某些东西不好就加以克制的本能,而只是把某个人相信是对的东西给了别人。我宁愿因放纵而出错,而不愿因抑制而出错。当然,与非常有经验的人一起,对他们解释某种自我满足很可能存在的弊端,有时这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想帮助别人,就有必要显示出你爱他们,因为,用专横和冷漠是做不到的。”只有有权力的人才能发起战争,而如果这些有权力的人不懂得爱,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就是一种灾难了。无论以什么名义,战争都无法解决问题。在更多时候,平和的力量更大。

拿破仑说:“权力从来不是可笑的。虽然不可笑,但它有可能是可鄙的。”本森说:“德国人便是如此。”其实,不仅是“一战”时期的德国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出现。《我生永安》虽然是一本讲述战争的书,但我们却能从中反思很多生活的道理。无论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端正自己的态度,善用我们的权力,否则,结局一定不会是美好的。

哈姆雷特:虽然它打击了我,但我将穿越它

提起战争,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硝烟弥漫、血光四溅、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然而,在《我生永安》这本书中,本森避免使用那些过于残酷的话语,反而用一封封充满善意和爱意的信件,来唤醒人们心底的那份诗意。

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不会忘记我们在花园里漫步的情景,那天夜晚,当月亮挂在天际,薄雾从溪流旁低矮的草地升起,花园的香气偷偷地外溢到幽暗中——夏热已然把它关了一整天。”通过回忆过往告诉朋友,只要灾难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他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日落之时,我站在那里,西方的天空已刷上了淡金色,有几处云彩像折叠起来的外套一样指向西方。四五个鸟群在天上高飞,一行行如黑点一样的小鸟变换着队形。溪流蜿蜒而行,延伸到远处的山地,游走于墨绿色的防洪堤坝和银绿色的柳林之间,直到消失在林木之中。几处支流在浓郁的田野里闪着金光。”本森非常善于描绘美景,用文字给人带来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读着他的涓涓话语,我们就走入了他的画中,身临其境一般。

哈姆雷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它打击了我,但我将穿越它。”本森在《我生永安》一书中借用此语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最终态度:决不妥协。他让我们看到:烽火岁月也可以充满诗意,在鲜血的滋养下,花儿会盛开得更加灿烂……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