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11-01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历史地理
揭开清代皇帝权力运作的神秘
作者: 贾登荣

 

清代皇帝是如何处理运筹帷幄、治国理政的呢?以前人们可能只是在电影、戏剧中零零星星的看到:皇帝都是天不亮就举行朝会,来完成这些事务的。不过,这本《军机处二百年》一书,却用大量的史料,揭开清代皇帝权力运作的神秘面纱:皇帝通过“军机处”进行高度集权,快速处理政务,发号司令,进行决策。应该说,这是一本让人们了解历史真相的书,也是一本能让今人从历史教训中得到有益启示的书。

《军机处二百年》由“雍乾盛世、嘉道萧条、苦命咸丰、同治中兴、南北党争、清流求战、清末乱局”等7章组成,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作串连,以事件为主线,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介绍了军机处的设立原由、演变过程、人员构成、具体职责,全方位再现了军机处在清王朝的特殊地位,以及皇帝行使权力的过程,从中窥见封建王朝权力高度集中的真实画卷。

《军机处二百年》是一本拨开迷雾,普及历史知识的书。在许多人的认知中,皇帝处理政务都是在朝会上进行的,然后就躲到后宫寻欢作乐了。其实,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皇帝退朝以后,还是要继续理政的。不过,理政的方式各有不同。清代与中国封建社会其它朝代最不同的就是,皇帝设立一个叫“军机处”的机构协协助自己理政。这个机构,是最具有清代特色的。书中介绍说,军机处是清雍正皇帝于“雍正七年”创建的。当时,在王朝的西北地区发生了战争,为了处理紧急军情,且又高度保密,雍正就在紧邻他住地养心殿的旁边“搭建了一排平房”,遴选了几个心腹设立了这个机构。最初的军机处,相当于处理紧急军务的临时小组;随着时间的流逝,军机处担负起处理军事政治等各种政务的担子,渐渐演变成为清王朝的决策中枢,从此存在了180多年时间,一直延续到宣统三年才“告别历史舞台”。在书中我们知晓,军机处的奠基人是张廷玉,因为他兢兢业业效忠大清王朝,因而成为唯一一个进入清代太庙的汉人大臣;而最后一位军机大臣叫吕式斌,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中华门’的匾额即出自吕式斌手笔。公元1949年之后,吕式斌至中央文史研究馆担任馆员。”通过书本的介绍,还让人们惊讶的发现,这么一个声名显赫的重要机构,却有三个令人想不到的特点:一是这个机构并不存在于清王朝的正式序列中,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临时机构;二是军机处的官员,没有正式的“编制”,也没有固定的“级别”,全凭皇帝自己从各部中挑选信得过的品级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官员组成;三是军机处的工作人员都不在军机处领俸禄,而是在原来的机构中领取俸禄。从这些特点上,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眼中的国家,只是自己“自留地”;他眼中的大臣,只是自己利用的道具。因此,他可以随心所欲的为政,而不受任何制度的约束。

《军机处二百年》一书中通过展示各个时期军机大臣们跌宕起伏的命运,能够让我们看到清王朝政治生活的细枝末节,感受到皇权的血雨腥风,认识到封建王朝的本质。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人们都以为,军机处的官员是皇帝最信任的人组成的,不少人都担任过清王朝的重要大臣,有的死后还得到皇帝的封赠褒奖 他们一定是皇帝的智囊,能够在治国理政,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然而,认真阅读这本书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书中用大量的史实,逐一揭开皇帝是如何依赖军机处行使权力的面纱,将君臣关系进行了缜密的梳理,让人们认识到,这个在外界看来赫赫威威的军机处,其实并没有真正决策的权力,只是皇帝的傀儡,皇帝的传声筒而已。如果一旦发现军机处官员的权力太大,影响了皇帝的权威,皇帝就会露出天威。轻则,进行训斥;重则,可能被免职、甚至杀头。乾隆皇帝曾经最信任自己的御前侍卫傅恒,24岁时就让他进了军机处,然而,当看到“傅恒的翅膀一天天硬了起来,乾隆也开始有点吃醋了”,经常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让傅恒从此顺着皇帝的旨意,不敢越雷池半步,“小心翼翼地帮乾隆打点着江山”。至于在军机大臣任上被杀头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都充分证明,军机处只是皇帝的道具,皇帝只是依靠它行使权力,而不会把治国的大权交给它们。

《军机处二百年》也告诉人们,决策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是导致国家走向衰亡重要原因。通过阅读该书让人们看到,由于皇帝高高在上,大权独揽,才造成诸如和珅这样的投机钻营者混入军机处。他们不管决策的正确与否,只看皇帝的脸色办事,处处阿谀逢迎,从而导致出现许多错误的决策,甚至是导致国家陷入动乱的决策;这些人爬上高位后,借重军机处这块金字招牌,大肆为自己谋取私利,导致清王朝官场腐败,弊端丛生。由于皇帝太相信个人的作用,不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以至社会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多,最后积重难返,一个强大的帝国,在内乱与外敌的夹击下,迅速走向了灭亡。这个惨痛的教训提醒人们,治国理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集思广益,才能找到打开大门的钥匙,从而保证国家机器运转正常,永葆青春活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从这个意义上讲,《军机处二百年》一书又能够很好的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