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03-25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政治法律军事
最后的关公吴佩孚
作者: 小子

    温靖邦的每一部新作总要告诉我们一些新的东西,给人一些新的启迪。他决不重复前人的思考,只热衷于将自己发现的历史隐秘公诸天下。《最后的关公吴佩孚》即为其然。
  这是一部透视近现代风云人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借以揭示中国数千年兴亡更替之秘的书。近现代军阀的兴起与衰落,他们作为社会人与自然人所综合构成的心理底蕴,是作者重点探究的课题。然而这一切丝毫也无损于该书作为信史的品格。
  温靖邦认为,文学传记有着比历史传记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指向。一个只考虑堆砌资料的历史学家将永远不可能理解历史;同样,一个只醉心于考究地叙述、生动地描绘的小说家,将永远写不出具有时代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文学传记若能达至辉煌,则其发光之源定然在于准确地揭示了一切发生和存在的最初原委。
  北洋军阀是些什么样的人?以往很难见到谁能真实地介绍他们,以至于留在现当代人心中的印象,无一例外都是一些身穿西方十几世纪军服、头上顶着滑稽帽花的小丑,或愚蠢颟顸、胸无点墨,或暴戾恣睢、杀人如麻。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灰色的历史、陆沉的时代。
  真实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作者通过《最后的关公吴佩孚》告诉我们:那是一块虽窄小却异常丰富的历史断片,是中国的古代社会通向现代社会的走廊,是社会转型期的枢纽。那时,中国人正经历着步履彷徨的民族惆怅期,民主共和其实只是少数先驱的奢侈品,人们失去皇权以后无所适从,茫然地在黑暗中冲撞;这也是一个抚慰伤痕,重新寻找憧憬,重新确立价值取向的一个大磨合的时代。而这种磨合其实正是由北洋军阀来完成的。
  《最后的关公吴佩孚》中的人物表明,他们不论良莠,对历史都有一种感情上的义务,对价值都有一种理智上的义务,并且每个人都力求使这两种义务相一致。这就是文化的道德意识与现实的政治需求相统一的一种追求。这些人物身上有着两千年历史大树投下的阴影,也有西方近现代文明越过万里海洋斜映在他们身上的一缕熹微。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自己是在祸国殃民,没有人不认为自己是在做着正义的事业。私欲并不能解释一切;私欲有可能是启动一切的初因。唯有结果,才能评判是非。探索仅仅到此就戛然止步或将流于肤浅,重要的是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因为动机产生于人们存在的需求,而需求的相当大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植根于文化;效果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终点。其中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状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其间也晃动着文化的身影。这样就不能不重视文化对历史人物潜在的极为强大的制约作用。《最后的关公吴佩孚》就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种历史潜律。
  一个能够存在——哪怕只是短暂地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人们在普遍原则上选择他们所继承的独特文化的社会。中国人热爱他们的文明,不仅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文明之中,而且因为他们认定它是美好的。《最后的关公吴佩孚》用历史真相及其魅力,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一观点。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