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05-03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自然科学
鲜为人知的昆虫世界 
作者: 陈华文

《昆虫的私生活》  [英]马琳·祖克 著 王紫辰 译  商务印书馆

  在世界所有物种家族里,昆虫的数量、种类,是其他所有物种所不及的,因为昆虫占据所有物种的80%。至于昆虫的种类有多少种,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毕竟,总是有新的昆虫被发现。学界保守估计,昆虫种类至少在100万种以上,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昆虫种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多样性,远远超乎人类的遇见。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也许永远都没有终点。《昆虫的私生活》这本书从科学的维度,对于我们认识昆虫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本书作者马琳·祖克是演化生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作为英国人的她,长期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学府任教。作为科学家,她有撰写科普作品的任务和兴趣,此书算是她在专业研究之余的“副产品”。《昆虫的私生活》用七个章节的篇幅,描述并分析昆虫的基因组、昆虫的个性生活、昆虫的繁衍、昆虫的语言等鲜为人知的内容。阅读此书,可以说是一次昆虫世界的传奇旅程,向我们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提出了质疑,其中包括合作、家庭忠诚和性格的本质等等。

  阅读本书,不仅会思考这些问题:尽管昆虫的大脑通常只有一颗罂粟籽大小,但它们的行为却非常复杂。它们是如何完成一些看上去像人类活动的事,比如展现个性、使用语言和照顾后代,但途径却与人类迥然不同?如果世界上最小的动物们看似和人类一样能娴熟地完成复杂任务,那人类巨大的脑袋有何用处?也许是昆虫太多太普遍的原因,昆虫种类悄无声息地灭绝,并没有受到人类的关注。或许,人类根本就不知道一些昆虫种类的存在,这些昆虫种类就消亡了。昆虫和其他的动物、植物一样,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者,但是我们对昆虫的认知,和熊猫、江豚、金丝猴之类的珍稀物种比较,几乎是忽略不计。

  读《昆虫的私生活》这本书,我们不禁想起十九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长卷科普文学作品《昆虫记》,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和习性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昆虫记》是100多年前的经典,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昆虫领域的探索,这些年有了更多新的科学发现。

  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当然,判定昆虫有益或者有害,都是基于人类自身利益的考量。在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看来,很多昆虫就是庄稼的天敌,比如棉铃虫、菜青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等,无论是在水田还是旱地,有害昆虫的种类数都数不过来。之所以说这些昆虫是害虫,就是因为它们破坏庄稼,降低了产量。为了增产,就必须消灭害虫。为了应对害虫,这三十年来,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农药品种涌现出来。农药也是双刃剑,在消灭有害昆虫的同时,对土地也带来深度污染。这个问题如果继续探讨下去,其实就是人类与自然如何共同生存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若真正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必须抑制一己私欲,在利益面前必须做出让步。退一步,恰恰也是为了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

  尽管生活中诸如苍蝇、蚊子、蛀虫、臭虫等之类的昆虫令人生厌,但是有相当部分的昆虫,具备很多值得人类学习的精神品质,蕴含着巨大的精神正能量。比如蚂蚁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昆虫。它们的足迹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蚂蚁是动物界中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最强和工作最勤奋的群体之一。这种其貌不扬、随处可见、从不被人看好的昆虫,却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战中有立足之道。

  《昆虫的私生活》这本书,凝聚着一位女科学家对昆虫研究领域多年的思考。昆虫作为一种物种,无论是在偏远的农村,还是在喧嚣的都市,随处都可以见到。对于昆虫的态度,我不赞成用敌人或者朋友这两种泾渭分明的态度视之,自然界既然容纳了昆虫,人类就不应该抱以偏见。换个角度看,如果昆虫界认为人类都是地球上的“害虫”,人类的感受又会怎样?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