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9-11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生活
眼见未必为实
作者: 陶东风

 

《完美图像:Photo Op时代的生活》 (美)伊库·阿达拖 著 张博 王敦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版

●陶东风(学者)

当今时代,由于有了数码技术(数码相机、手机、互联网和图像分享网站等),图像的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一个官员会因为他无意中被拍到的一块手表或一个微笑而丢官。互联网时代放大了图像的作用,也放大了图像的欺骗性。“眼见为实”的古训正在面临空前挑战。2003年5月间,美国各大媒体疯传布什总统5月1日驾机降落林肯号航母宣布伊拉克战争胜利的照片,画面上有一幅“任务圆满完成”标语。但很快,和布什的形象设计顾问一样精通图像技术和摆拍技巧的记者们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这个着落镜头不仅像好莱坞大片,它就是大片,是精心设置的一次表演。于是在布什总统及其形象设计顾问与同样精通图像技术的新闻记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图像的战争。

这就是伊库的《完美图像:Photo Op时代的生活》一书试图阐述的图像或照相的悖论:照相机一方面承诺提供最可靠的纪实文献,包括远比绘画真实的图像;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伪工具,能用于欺骗的目的;既能积极地用来揭示真相,捍卫民主和正义,也能用来掩盖真相,瞒天过海。

眼见并不为实的另一个例子是“伊战”期间推倒萨达姆像的画面。从画面效果看,推倒萨达姆雕像这一幕的感染力堪与柏林墙倒塌媲美。但这是因为电视机从特定角度给了雕像一个近拍镜头。若摄像机退后一点,就会展现完全不同的“事实”:那个广场几乎是空的,只有零星的伊拉克人。操作推倒机器的其实是美军士兵。

如果说在前互联网时代,围绕图像的控制和反控制斗争主要是在报纸和电视上开展,而且主要发生在政客及其幕僚、报纸、电视台之间,那么,到了互联网时代,一批新的参与者,即不计其数的网民,也加入了这个斗争。卫星、无线电传送技术、手机摄像机、手提电脑、博客、微博、微信等等,这一切极大地加速了图片的拍摄和传播速度,也极大地强化了个人参与图像制作和传播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可以用来维护正义,捍卫人权,揭露腐败,也可以用来侵犯隐私,公报私仇或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

于是,图像成为不同力量争夺和利用的对象,它很难被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完全控制。欺骗和反欺骗,摆拍和揭穿摆拍,这一切都是媒体时代两面性的体现。

这大约就是作者所谓的“摆拍文化”:我们在一个无处不摆拍的环境中自觉地、乐此不疲地摆拍和被摆拍。“相当突出的是,追求完美画面的心态,对构建形象的自觉关注,以及对泄露装腔心机的出洋相现象的聚焦,都在日常生活和当代文化中居于显著位置。”

可见今天的人们已经日渐强化所谓“影像意识”,它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古典意义上的“自然”,因为明确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在制作影像,往往导致不自然。这当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看待生活的方式。就像新闻报道过于关注总统候选人的影像会导致大家的注意力偏离其实质性的政治观点一样,对日常生活的越来越强烈的影像意识也会产生相似的效果。

对此,作者更多地表达的是忧思而不是乐观:“当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可能成为狗仔队一员,当无意中发在朋友圈里的任意照片都可能成为永久记录,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线消失了。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图像中。而和名人政客一样,我们有时也会失去对图像的控制。”

 

 


分享到: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