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12-14 已被阅读:67次 【书评园地】 : 生活
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作者: 黄涌

 

2

 饥不择食 [保存到相册]


  “这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这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是薛冰《饥不择食》一书的开篇话。

  与美食有关,大多涉及厨艺,跟生活格调相连;与吃饭有关,则无关品味,和个人回忆相系。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吃饭,无疑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在一个没有饥饿的时代里,人们天天吃饭,却“日用而不知”。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关心吃饭,更注重的是吃什么和怎么吃;而在多年以前,吃饱饭才是生活的第一要务。

  薛冰坦言自己并非美食家,写不来品评美食的文字。而当他要写一本与“味道”有关的书时,他的回忆开始了。

  作为曾经的 “上山下乡”知青一代,薛冰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吃不饱饭的人生经历,他的“寻味”也大体与此有关。

  薛冰说,不期望能以一本小书可以消解国人“饥不择食”的心态,只希望它可以成为一面镜子,能“提醒中国人时时警惕,当蛊惑人心的乌托邦改头换面再出现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轻易跟风上当。”

  因此,薛冰写吃的文字虽多与自己的经历相系,其实也夹杂着对历史的反思。他写自己过去吃饭的体验,也在诉说着一个民族苦难历程。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如何让老百姓吃饱饭都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更是如此。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漫长岁月吃不饱饭的历史,饥饿给了一代人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而对于更年轻一代,这一切又显得十分茫然且陌生。

  曾看过这样一则微博:

  “茅于轼写文章说自己上世纪60年下放农村劳动时每天只能喝水和吃蚂蚱,所以饿得浮肿…..真是很不理解茅!你们既然下去劳动了,难道就不种菜、不种粮食吗?再退一步说,你们不懂农业、不爱劳动、不种菜、不种粮食,你不会找找野菜吃吗?大自然赐给人类很多可食的东西,等着人们去寻觅。”

  写此微博的女孩出生于1980年代。他们这一代人出生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国大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变革直接目的,便是要摆脱饥饿。他们成长的岁月又适逢物质大盛,使得他们无从对历史的真实境况抱以“了解之同情”。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的时代里,将丰衣足食视作理所当然,追求着更为高级的物质享受,而对饥饿的认识则浅薄而粗陋。


分享到:
摘自: